醬酒釀造的基本工藝特點為:“12987”釀造工藝,即端午制曲、重陽下沙、1年生產周期、2 次投料、9 次蒸煮、8次發(fā)酵、7 次取酒。

具體工藝流程為:
醬酒釀造工藝
原料粉碎
醬香型白酒生產把高梁原料稱為沙。在每年大生產周期中,分兩次投料,第一次投料稱下沙,第二次投料稱糙沙,投料后需經過八次發(fā)酵,每次發(fā)酵一個月左右,一個大周期約10個月左右。由于原料要經過反復發(fā)酵,所以原料粉碎得比較粗,要求整粒與碎粒之比下沙為 80%比 20%,沙為 70%比 30%,下沙和糙沙的投料量分別占投料總量的50%。為了保證酒質的純凈,醬香型白酒在生產過程中基本上不加輔料,其疏松作用主要靠高梁原料粉碎的粗細來調節(jié)。
?大曲粉碎
醬香型白酒是采用高溫大曲產酒生香的,由于高溫大曲的化發(fā)酵力較低,原料粉碎又較粗,故大曲粉邵越細越好,有利糖化發(fā)酵。1.2.3 下沙
醬香型白酒生產的第一次投料稱為下沙,一般都是在重陽節(jié),即陰歷的九月初九。每投高粱 350kg,下沙的投料量占總投科量的50%
A、潑水堆積
下沙時先將粉碎后的高粱潑上原料量51~52%的90℃以上的熱水(稱發(fā)糧水),潑水時邊潑邊拌,使原料吸水均勻。也可將水分成兩次潑入,每潑一次,翻拌三次。注意防止水的流失,以免原料吸水不足。然后加入5~7%的母糟拌勻。母槽是上一年最后一輪發(fā)酵出容后不蒸酒的優(yōu)質酒醅,經測定,其淀粉濃度11~14%,糖分 0.7~2.6%,酸度 3~3.5,酒度4.8~7%(V/V)左右。發(fā)水后堆積潤料10h左右。

B、蒸糧(蒸生沙)
先在甑篦上撒上一層稻殼,上甑采用見汽撒料,在1h內完成上任務,圓汽后蒸料2~3h,約有 70%左右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不應過熟。出后再潑上85℃的熱水(稱量水),量水為原料量的12%。發(fā)糧水和量水的總用量約為投料量的56~60%左右。出甑的生沙含水量約為 44~45%,淀粉含量為38~39%,酸度為0.34~0.36

C、攤涼
潑水后的生沙,經攤涼、散冷,并適量補充因蒸發(fā)而散失的水分。當品溫降低到32℃左右時,加入酒度為30%(V/V)的尾酒7.5kg(約為下沙投料量的2%左右),。所加尾酒是由上一年生產的丟糟酒和每甑蒸得的酒頭經過稀釋而成的。

D、堆積當生沙料的品溫降到 32℃左右時,加入大曲粉,加曲量控制在投料量的10%左右。加曲粉時應低撒揚勻。拌和后收堆,品溫為30℃左右,堆要圓、,冬季較高,季較,堆積時間為4~5天,待品溫上升到 45~50℃時,可用手插入堆內,當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時,即可入窖發(fā)酵。

E、入窖發(fā)酵
堆集后的生沙酒醅經拌勻,并在翻拌時加入次品酒2.6%左右。然后入容,待發(fā)酵窖加滿后,用木板輕輕壓平醅而,并撒上一薄層稻殼,最后用泥封4om 左右,發(fā)酵30~33天,發(fā)酵品溫變化在 35 ~ 48℃之間。

糙沙
A、醬香型白酒生產的第二次投料稱為糙沙,時間一般為下沙一個月后。A、開窖配料
把發(fā)酵成熟的生沙酒醅分次取出,每次挖出半甑左右(約300kg左右),與粉碎、發(fā)糧水后的高梁粉拌和,高梁粉原料為175~187.5kg。其發(fā)水操作與生沙相同。
B、蒸酒蒸糧
將生沙酒酪與糙沙糧粉拌勻,裝甑,混蒸。首次蒸得的酒稱生沙酒,出酒率較低,而且生澀味重,生沙酒經稀釋后全部潑回糙沙的酒醅,重新參與發(fā)酵。這一操作稱以酒養(yǎng)窖或以酒養(yǎng)醅?;煺魰r間需達4~5小時,保證糊化柔熟。

C、下窖發(fā)酵
把蒸熟的料醅揚涼,加曲拌勻,堆集發(fā)酵,工藝操作與生沙酒相同,然后下窖發(fā)酵。應當說明,醬香型白酒每年只投兩次料,即下沙和糙沙各一次,以后六個輪次不再投入新料(但需要加曲),只將酒醅反復發(fā)酵和蒸酒。

D、蒸糙沙酒
糙沙酒醅發(fā)酵時要注意品溫、酸度、酒度的變化情況。發(fā)酵一個月后,即可開窖蒸酒(烤酒)。因為窖容較大,要多次蒸餾才能把窖內酒醅全部蒸完。為了減少酒分和香味物質的揮發(fā)損失,必須隨起隨蒸,當起到窖內最后一甑酒醅(也稱香醅)時,應及時備好需回發(fā)酵并已堆集好的酒醅,待最后一甑香醅出窖后,立即將堆集酒醅入窖發(fā)酵。
蒸酒時應輕撒勻上,見汽上甑,緩汽蒸餾,量質摘酒,分等存放。醬香型白酒的流酒溫度控制較高,常在 40℃以上,這也是它“三高”特點之一,即高溫制曲、高溫堆集、高溫流酒。糙沙香醅蒸出的酒稱為“糙沙酒”。酒質甜味好,但沖、生澀、酸味重,它是每年大生產周期中的第二輪酒,也是需要入庫貯存的第一次原酒。糙沙酒頭應單獨貯存留作勾兌,酒尾可潑回酒醅重新發(fā)酵產香,這叫“回沙”。
糙沙酒蒸餾結束,酒醅出甑后不再添加新料,經攤涼,加尾酒和大曲粉,拌堆集,再入窖發(fā)酵一個月,取出蒸酒,即得到第二輪酒,也就是第二次原酒,稱“回沙酒”,此酒比糙沙酒香,醇和,略有澀味。以后的幾個輪次均同“回沙”操作,分別接取三、四、五次原酒,統(tǒng)稱“大回酒”,其酒質香濃,味醇厚,酒體較豐滿,無邪雜味。第六輪次發(fā)酵蒸得的酒稱“小回酒”,酒質醇和,糊香好,味長。第七次蒸得的酒為“枯糟酒”,又稱追糟酒,酒質醇和,有糊香,但徼苦、糟味較濃。第八次發(fā)酵蒸得的酒為丟糟酒,稍帶枯糟的焦苦味,有糊香,一般作尾酒,經稀釋后回窖發(fā)酵。

醬香型白酒的生產,一年一個周期,兩次投料、八次發(fā)酵、七次流酒。從第三輪起后不再投入新料,但由于原料粉碎較粗,醅內淀粉含量較高,隨著發(fā)酵輪次的增加,淀粉被逐步消耗,直至八次發(fā)酵結束,丟糟中淀粉含量仍在10%左右。醬香型白酒發(fā)酵,大曲用量很高,用曲總量與投料總量比例高達1:1左右,各輪次發(fā)酵時的加曲量應視氣溫變化,淀粉含最以及酒質情況而調監(jiān)。氣溫低,適當多用,氣溫高,適當少用、基本上控制在投料量的10%左右,其中第三、四、五輪次可適當多加些,而六、七、八輪決可適當越少用曲。


生產中每次蒸完酒后的酒醅經過揚涼、加曲后都要堆集發(fā)酵4~5天,其目的是使醯子更新富集微生物,并使大曲中的霉菌,嘈熱車孢桿菌、酵母菌等進一步繁殖,起二次制曲的作用。堆集品溫到達45~50℃時,微生物已繁殖得較旺盛再移入窗內進行發(fā)酵,使釀酒微生物占據絕對優(yōu)勢,保證發(fā)酵的正常進行,這是醬香型白酒生產獨有的特點。
發(fā)酵時,糟醅采取原出原入,達到以醅養(yǎng)窖和以窖養(yǎng)醅的作用。每次醅子堆積發(fā)酵完后,準備入窖前都要用尾酒潑窖。保證發(fā)酵正常、產香良好。尼酒用量由開始時每窖15kg逐漸隨發(fā)酵輪次增加面減少為每客 5kg。每輪酒醅都潑入尾酒,回沙發(fā)酵,加強產香,酒尾用量應根據上輪產酒好壞,堆集時醅子的千濕程度而定,一般控制在每密酒醅潑酒15kg 以上,隨著發(fā)酵輪次的增加,還漸減少潑入的酒量,最后丟糟不潑尾酒?;鼐瓢l(fā)酵是醬香型大曲白酒生產工藝的又一特點。

由于回酒較大,入窖時醅子含酒精已達2%(VV)左右,對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起到積極的作用,使產出的酒綿柔、醇厚。
醬香型白酒代表茅臺酒生產用窖是用方塊石與粘土砌成,容積較大,約在14m’或25m左右。每年投產前必須用木柴燒容,目的是殺滅容內雜菌,除去枯糟味和提高窖溫。每個用木柴約 50~ 100kg之間。燒完后的酒窖,待溫度稍降,掃除灰燼,撒小量丟糟于容底,再打掃一次。然后噴酒次品酒約7.5kg,撒大曲粉15kg左右,使窖底含有的己酸菌得到營養(yǎng)加以活化。經以上處理后,方可投料使用。

由于酒醅在窖內所處的位置不同,酒的質量也不相同。蒸餾出的原酒基本上分為三種類型,即醇甜型、醬香型和窖底香型。其中醬香型風味的原酒是決定醬酒質量的主要成分,大多是由窖中和窖頂部位的酒醅產生的,容香型原酒則由窖底靠近窖泥的酒醅所產生;而醇甜型的原酒是由窖中酒醅所產生的。蒸酒時這三部分酒醅應分別蒸餾,酒液分開貯存。
為了勾兌調味使用,醬香型酒也可生產一定量的“雙輪底”酒,在每次取出發(fā)酵成熟的雙輪底醅時,一半添加新醅、尾酒、曲粉,拌勻后,堆集,回醅再發(fā)酵,另一半雙輪底醅可直接蒸酒,單獨存放,供調否用。

聲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互聯(lián)網,因無法查詢到出處,無法為作者署名,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站內容,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復制、盜用、采集、發(fā)布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